本科生教育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传道授业,思政育人:经济管理学院召开“课程思政”项目建设 思路分享交流会
发布日期:2020-05-20访问次数:

核心提示:5月18日,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思路分享交流会在人文楼M501召开。此次交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后 24位教师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全院100余名教师参加了观摩交流。


为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广泛融入专业课程,提高育人效果,经济管理学院于5月18日,在人文楼M501 举行了“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思路分享交流会。全院100余名教师参加了观摩交流,本科生院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申沛现场进行了点评。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顺、院长李谷成等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融思政于课堂,实现价值引领

首先,包晓岚老师分享了《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即挖掘课程体系中所涵盖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在课程基本概念特征中嵌入大局意识等品德教育,也可以在营运资金管理教学中嵌入“效率、责任、质量”等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价值引领的效果。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面向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何可老师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华农农业大学校友何三杰“上山下乡”自主创业的本土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身边的榜样为社会带来的正能量,将课程思政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启发教育的目的。

祁春节认为《宏观经济学B》是一门学生受益面很广,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育人元素非常多的专业核心课程。他希望通过开展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祁春节将基于问题学习式的教学方法及成果纳入考核,让学生在准确分析及表达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

施丹老师则从书籍、期刊、网络等多渠道搜集中国古代圣贤的教育思想,结合现有的西方学习理论,不断完善思政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职业价值观。

涂涛涛老师重点论述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建设,他通过Kahoot网络平台、微助教等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课前、课中、课后思政教育的进一步融合。


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家国情怀

“只要肯深入挖掘,会发现课程的每章、每节、每处都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刘颖老师在《国际贸易实务》讲授中将反倾销的知识与十九大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在WTO公平市场竞争原则的要求下反思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在贸易热点新闻的讲述中融入民族自信与责任感,使课程的案例分析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丁洁老师在做题为“承经典·悟生活·促心智”的分享时提出,有仪式感的课程介绍=给学生开放包容温暖的课程期待+将个体幸福健康与国家未来的连接。她表示,个体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国家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人际关系的互信尊重源于渊远流长的厚重文化,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聂飞老师把《世界经济学》的课程建设目标定义为——培养既具有世界经济学素养又具备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人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课程内容教学中自然合理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在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面向世界、胸怀祖国的情怀。他认为,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有助于授课教师专业能力与思政能力的融汇与提升,是一个双向提升的过程。

“《宏观经济学A》作为一门双语课程,教材中穿插了各国的相关案例,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数据、中国的事实、中国的故事。”柳鹏程表示,低年级本科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要把理论讲授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柳鹏程创新性地提出“浸润式”和“曝晒式”两种方式,前者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正确立场,后者则强调聚焦典型案例,促进学生对重要政策和举措的深入了解。在学理论、找数据、看发展、讲收获的过程中,传播知识与思想的火种。



以政策为切入点,凝聚制度自信

如何在经济研究中体现出我国的制度自信呢?彭旋老师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中以客户、供应商信息披露制度为切入点,以“如盐入味”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信息披露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学生制度自信的荣誉感。她认为,制度自信体现在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我国优于西方国家的客户供应商披露制度,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经济市场的稳定,是制度自信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农产品营销》课程中,宋长鸣老师计划通过疫情期间市民的农产品保障相关措施为切入点,展现我国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树立四个自信,坚定爱国情怀;张泽宇以培养工匠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五大育人目标为指导,通过讲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CSNA),帮助学生领悟制度优越性与民族自豪感。

《商业数据挖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熊涛老师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教学背景,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国的疫情数据与应对措施,使同学们在建模分析过程中深切感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多元教学

王丽娜老师以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采用“对分课堂”、“混合课程”等模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杨志海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PBL与TBL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出发,批判性思考微观经济学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达到思政教育“如盐入味”的效果。

“在学校里学会了货币计量,走向社会要学会用心计量,靠责任心做事”,把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是吴伟荣老师讲授《会计学》课程的特色之一。同时,她创造性地采用BEI多元化考核模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张晓恒老师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和人力资本开发为载体,以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大区域战略为理论支撑,向学生讲授农业经济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家国情怀。


申沛主任先后对24位教师的分享一一作了点评。她认为,课程思政要体现学术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共享性。李谷成院长结合自身的授课体会,围绕着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以及更好的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融合提出了要求,他表示将探索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在全校形成示范效应。

据悉,经济管理学院全院共有60位老师申请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涵盖了57门课程,经过学校教学督导员和课程思政项目优秀负责人的严格评审,共有45个项目入围校级评选,本次分享交流会选取了其中的24个项目参加了交流分享。





通讯员:蔡仁芬 冯露通

审稿人:罗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