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事务 > 研究生 > 正文
国奖人物| 王祥礼: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发布日期:2020-11-02访问次数:

        王祥礼,湖北恩施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8级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师从罗小锋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2019年“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优秀研究生干部”,2018年校庆“先进工作者”,2018/2019年三好研究生。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跟团队一起才能走得更远”。王祥礼认为,自己在科研上的进步正是得益于团队老师和同门的帮助。团队给予他的不仅是科研学习上的督促和指导,更有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他所在的团队一直秉承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理念,张俊飚老师的以身垂范,罗小锋老师的悉心教导,颜廷武老师、何可老师、张露老师的指导以及同门的帮助都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王祥礼感到困难重重,论文不知如何开头,数据分析结果不理想,各部分内容不知如何衔接。在师兄的帮助指导下,他着手开始写了论文。那段时间白天要上课,于是就利用晚上时间写,连续有一个星期都是凌晨两点多才回寝室,早上七点又起来接着写,“我也经常看见华农凌晨两三点的月亮”如今王祥礼回想起这段经历仍觉记忆犹新,就这样差不多用20天完成了初稿。但在修改过程中,却被告知有一半的内容要推倒重写,他当时很沮丧,睡了整整两天。后来在老师和师兄的帮助下,又重新修改完善,前后共修改了十几稿,最后投出去的时候,差不多只有“数据来源”部分是原始版本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篇文章被录用了。王祥礼感叹:“如果不是老师和师兄手把手的指导,这篇文章估计到现在也很难发出来。”


(王祥礼论文修改稿截图)


(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团队部分成员)

作为一名农经学子,王祥礼也积极参与各项科研实践,在2018-2020年多次参与了团队调研,调研区域涵盖了湖北、河南、浙江多地。他强调:“参加调研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深入一线农村,实地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才能将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形成好的研究成果。在调研中,要积极观察和发现问题,农村的一个现象、农民不经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写作思路的来源。

(王祥礼暑期调研)


有责任,敢担当

在科研学习之余,王祥礼还热衷于学生工作。本科期间王祥礼就有较为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乐于与同学们打交道,愿意为同学们的服务。在研究生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团委副书记、兼职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因为热爱,所以我一直坚持着做学生工作。”在做学生工作时,他总是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任务,他的工作成果和表现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其实在刚进入研究生阶段时,王祥礼也有过矛盾和纠结,担心做学生工作会影响自己的科研学习。但在后来实践中他渐渐明白,二者并不存在实质冲突,关键在于自己要做好时间规划,坚持高效率完成每一件事情。王祥礼认为自己在参与学生工作中收获颇丰,他说:“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了成长,培养了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和执行能力。自己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学院领导、老师们的关怀,正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在做事方面才能更加细致全面,更加成熟。”

(王祥礼正组织学生工作)


不浮躁,不盲从

科研之路是枯燥辛苦的,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释放学习压力,研究生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科研学习之余,王祥礼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人。游泳这项技能是去年暑假才学会的,那个时候他经常和师兄们一起去游泳馆游泳,从最开始不敢下水到后来基本会游,从无到有掌握一项技能的成就感让他感到无比开心。电影院新片上映的时候,他也会和女朋友去看一场电影,作为对自己阶段性任务完成的奖励,回来后又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新一阶段的学习工作中。

今年是王祥礼在华中农业大学的第七个年头,生活的点点滴滴早已烙上华农印记。在华农学习生活的时光里,他始终保持着“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的准则,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在学术上,以“以高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沉下去的心态做学问”的求学精神,踏实做学问。

在谈及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感悟时,他说到自己一直坚持以下几点:一是拒绝拖延症。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拖延,一旦有了想法,就要赶紧去做去写,哪怕是不成熟的,后面还可以慢慢修改,如果拖延不做,最后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二是做好规划。如果有事情安排下来,要提前做好规划,越早完成越好,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堆积到截止时间前再做,否则一旦有意外情况,很难有补救措施。三是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浮躁。做科研不能只浮于表面,还是要多一些踏实,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每天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静心思考一下,多看、多想、多思考、多实践,多与老师、同门交流,这样才有可能在科研上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