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事务 > 研究生 > 正文
【研究生国奖人物】|彭静思:静以修身,思以求知
发布日期:2021-11-04访问次数:

个人简介:彭静思,湖北武汉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师从闵师教授,研究方向为食物与营养经济。在SCI一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一篇。在ICAE国际农经大会、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会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分会场作报告。参与经济管理学院春蕾计划和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基金,获得学业奖学金甲等、三好研究生荣誉。


“听到自己在硕士组排名第二的瞬间,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回忆起国奖答辩的当天,彭静思仍然心潮澎湃。一方面,经过无数个夜晚的论文修改,自己终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并参加多次国际会议,她感觉到付出的努力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此次参与评选的同学都有丰硕的学术成果,自己能否在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忐忑也终于烟消云散。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选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科研路上的第一步。”彭静思这样说到,刚刚步入研一时,她也和许多同学一样茫然。所幸通过关注导师的文章、学习专业课程、聆听学术报告、阅读文献,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她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食物与营养经济方向。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闵师教授。我认为学习的根本在于实践,例如:不知道如何写作,那就静下心来尝试去写一篇综述,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学术语言的运用;不知道如何进行实证分析,那就打开公开数据库,从数据的下载、导入、清理、描述性统计、计量模型,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流程。刚开始的学习是枯燥苦涩的,多动手多实践才会收获科研的乐趣。”彭静思对待学术的那份真诚和严谨,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疾风劲草,岁寒后调

谈及自己的论文选题,彭静思娓娓道来。在研一寒假期间,她阅读了一百多篇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英文文献,认真梳理已有研究并整理成文献综述,发现大多数文章都立足于食物供应链环节的食品安全,较少有研究关注居民食物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确定选题方向后,她获取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并进行数据清理,形成了农村居民藻类消费的面板数据。在考虑城乡二元化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意义后,最终确定了论文选题: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and Dietary Knowledge on Seaweed Consumption in China。

在确定选题方面,彭静思也给师弟师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要提前做好计划。开始动手写论文,就要给自己订一个总体计划,比如第1个月得出实证结果,第2个月写出初稿,第3个月与导师沟通修改等。第二,拒绝拖延症。按预先的计划按时完成任务,拖延不仅会让思想的火花消失,还会磨灭写作的热情。第三,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浮躁。做科研不能只是想着发文章,平时积极阅读文献、参与导师项目、倾听学术讲座等,静下心来多积累多思考,多与老师同门交流,才会在科研上有所收获。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在导师的指导下,彭静思选择了适合自己文章的期刊进行投稿。该期刊反馈很快,一个星期就收到了回复,三位外审专家每人提出了约10条意见,要求在一周内完成修改。彭静思和通讯作者在前两天修改了文章存在的不足,拿捏不准的意见找导师进行了讨论,最后修改完成后导师又帮忙进行把关。在提交了修改版本和编辑回复后,文章顺利发表。整个过程节奏很快也非常顺利。

说到这里,彭静思再次表达了对导师闵师教授的感谢。“师门给予我的不仅是科研学习上的督促和指导,更有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同时我也秉承着‘上带下,下帮上’的团队精神,与同门进行一对一指导,实现师门精神的传承。”

志存高远,反璞归真

彭静思十分肯定调研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她认为调研是科研的第一步,深入农村,和农户交流,才会明白他们的生活状态,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连农民都不了解,在农经领域很难做研究。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得到调研所需要的数据,在和农户对话和调研过程中会对科研产生新的感触,获得新的想法,从而对学术有更深刻地了解。每次调研都是对风土人情的亲身体验,对农业经济的深入了解。

此外,彭静思还参与了龙泉山小学支教活动,这次经历让她亲身体验到了基层教育的艰辛与神圣,更加坚定了她投身于社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初上讲台时,她紧张又兴奋,看着讲台前一双双陌生却渴望的眼睛,顿时心里有点慌。但孩子们莫大的热情让她感到很欣慰,也鼓舞着她。下课后,几个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玩丢手绢一起捉迷藏,完全融入了孩子们。支教活动给彭静思留下了满满的感动和收获,也希望给孩子们带去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对于未来,彭静思充满信心。她提到目前还有两篇文章在投,希望能成功见刊,为研究生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硕士只有两年的科研时间,但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带领师弟师妹进行项目申请和报告结题,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今后从事任何方向的工作都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