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南方都市报】何可: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需加强周边调运、减少物流损耗来稳定供应
发布日期:2022-09-30访问次数:

大闸蟹变“瘦”涨价,“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上升。近期,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深究背后原因与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有所关联。受今夏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业生产遇到挑战。

随着秋季的到来,多地高温虽已褪去,但部分地区气象干旱仍在持续。截至9月24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38天发布干旱预警。此外,长江流域气象干旱仍持续。9月23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刷新鄱阳湖有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水位,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首次发布枯水红色预警。

9 月 21 日至 23 日,国家防总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率国家防总检查组,检查长江流域中下游抗旱减灾工作,指导地方做好抗旱减灾工作。检查组指出,今年 7 月以来,长江流域遭遇罕见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湖南、江西等省遭遇严重旱情,气象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两省主要受旱区仍无有效降雨,抗旱形势不容乐观。检查组强调,全力以赴保障好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确保粮食稳产保收,同时强化指导受灾农田抢种补种,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多地旱情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接下来的秋冬季,农业生产还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南都记者采访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可对此进行解读。他表示,受旱情影响,农业生产面临成本上升、农业减产风险增加、农产品储运压力加大等挑战。以鄱阳湖为例,水位持续走低,导致农田原有的引、提灌溉系统难以正常运转,需要二级提灌把水库和鄱阳湖的水引进水渠,无疑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何可建议,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需加强周边调运、减少物流损耗来稳定供应,还可开辟农资、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等。长期来看,要完善以“政策保本,经营增效”为核心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帮助农民以利益共同体的形式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鄱阳湖返枯、高温干旱,农业减产风险、储运压力加大

南都:近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继续下降,正式进入了极枯水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对农民农业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何可:近年来,鄱阳湖流域干旱强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历史罕见的夏秋冬连旱也有发生。特别是2022年夏季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使鄱阳湖提前进入低枯水期,水位刷新19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最低纪录。除了直接造成大量鱼虾螺蚌死亡之外,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灌溉受阻,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秋季为鄱阳湖区晚稻拔节、抽穗扬花、乳熟期,湖区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需求量大。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农田原有的引、提灌溉系统难以正常运转,需要二级提灌把水库和鄱阳湖的水引进水渠,或者接采地下水灌溉农田,这无疑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二是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沿线及环湖地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部分缺水严重的农村地区甚至需要应急送水解决供应问题。

南都:今年夏天,我国多地经历极端高温天气,长江全流域更是面临旱情考验。在高温干旱的叠加下,农业生产面临哪些挑战?

何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2022年6月以来,全球多国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我国多地同样未能幸免,加之干旱叠加,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不容乐观。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从农资价格来看,持续高温使能源消耗增加,加剧能源供应压力,从而可能引发能源价格上涨。而能源恰恰是农机、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过高的能源价格势必导致农资价格的上升。从田间管理成本来看,农民需要不断加大灌溉降温、叶面喷肥、遮阳保湿等抗旱措施的力度,以此应对持续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加田间管理成本。

二是农业减产风险增加。从种植业来看,过去几个月内,湖北部分地区面临中稻孕穗分化和抽穗扬花、夏玉米花粉活性下降、再生稻高温“逼熟”、棉花蕾铃脱落增加等问题,四川部分地区水稻出现干花现象,浙江部分地区早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柑橘出现“日灼”现象。从畜禽养殖业来看,持续高温天气将造成畜禽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同时,持续高温还容易增加病菌、害虫的繁殖速度,加之高温环境下畜禽养殖环境发生变化,容易导致畜禽出现应激反应,降低畜禽机体免疫力。从水产养殖业来看,持续高温导致昼夜温差大,加快了鱼类新陈代谢速度,再加上高温加速了水面蒸发,降低了水体含氧量,这些变化都将冲击水体生态环境系统,鱼类也因此而更易发生应激反应而死亡。

三是农产品储运压力加大。持续高温会导致农产品水分加速蒸发,致使农产品脱水腐烂,从而增大了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压力。加之,许多省份农产品冷链设施存在总量偏少、地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更是增加了农产品的储运成本。

各地高温退场,秋冬季农业丰收还要过哪些关口?

南都:接下来的秋冬季,农业生产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

何可:当前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一段时间,各地夺取丰收还要过干旱、早霜冻、连阴雨、秋台风等多个关口。

从干旱来看,尽管当前部分地区已解除了气象干旱应急响应,但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广东、广西、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仍面临干旱挑战。从早霜冻来看,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早,易出现“霜冻期”提前现象。以黑龙江为例,据该省气象局估计,今年10月以前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出现早霜冻灾害,从而导致尚未成熟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秋收作物存在减产风险。

从连阴雨来看,根据中国天气网数据,2022年华西秋雨强度总体偏强,华西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其中四川东北部局部、重庆北部局部、陕西南部局部降水量更是将超过300毫米。持续的阴雨天气将不仅对成熟作物收获晾晒过程造成威胁,容易导致籽粒发芽、霉变,而且会增加作物的病虫害灾害风险。从秋台风来看,预计今年秋季有2~3个台风将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可能对华南和东部沿海区域的农业生产造成威胁,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此外,冬季是蔬菜供应的淡季,南方地区的蔬菜生产容易受到初冬季出现的霜冻灾害影响;而北方部分地区主要依赖设施农业进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但由于不少地区的温室结构和设备较为简陋,容易受到大风、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威胁,由此对城市“菜篮子”供应带来较大挑战,从而可能导致蔬菜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南都:灾害性天气可能会导致哪些农产品受到影响?农产品价格是否会升高?

何可:经济学中的供求定律表明,供给减少会使得市场均衡价格上升。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2022年持续的高温干旱使得大闸蟹进食、蜕壳的速度变慢,甚至有不少因此而死亡。加上蟹农为应对高温干旱而采取的延时增氧、水草补种等措施会增加生产成本,大闸蟹涨价趋势明显。

“菜篮子”方面所受的影响同样类似。农业农村部监测的数据显示,2022年8月“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3.87,较之于2021年8月的114.58,增加了约8.1%。上周(2022年09月16日-2022年09月22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7.68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4.33个点。

南都:如何更好地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

何可:市场波动在所难免。故而,政府调控应以市场波动可控制、农民利益有保障为基本原则。从短期来看,主要是加强周边调运、减少物流损耗来稳定供应,从而平抑物价;同时,还可开辟农资、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打通农资、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从而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从长期来看,既要完善以“政策保本,经营增效”为核心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又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帮助农民以利益共同体的形式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农业保险为受灾农民“托底”,增强农业系统气候韧性

南都:在此次旱情中,为减少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可:为了应对高温热害和干旱碰头,各方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了农业气象的数据监测和信息发布。一方面,加强同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联系。通过及时发布农业气象信息,定期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开展联合会商,交流气象、农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共同研判持续高温下农业生产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及时向农户发布高温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群等渠道,第一时间发布高温热害预警、高温干旱预警,并提醒广大农民采取措施应对高温天气,减少农业因灾损失。

二是管理者通过分类施策加强了农业技术指导。主要表现在及时组织广大农技人员和专家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和结对帮扶。综合考虑天气变化趋势和各类作物长势,提出应对高温热害、高温干旱的技术措施,指导帮助广大农民科学防御高温天气。

三是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兜底作用。不少地方组织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防灾预警、查勘理赔工作,为受灾农民“托底”,缓解高温灾害对农业生产收益的负面冲击,降低农业生产损失。

南都:由于中国各个区域呈现出的气候变化特征不同,也对各个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何根据未来的变化趋利避害,调整农业生产和种植资源?

何可:除了技术进步、水土资源之外,农业生产还高度依赖气候条件。气候变化的加剧改变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影响农作物种植制度、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因此,需要统筹考虑自然资源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气候适应能力,构建基于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双重影响的农业资源利用格局,强化面向气候变化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从不同纬度来看,中高纬度地区可适度提高复种指数,北扩积温要求大、无霜期长的喜温作物。低纬度地区则应因势利导,大力挖掘冬闲田,扩大冬种规模。从不同品种来看,就水稻而言,其面临的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的双季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单季稻和双季稻,可通过调整播期、实施喷灌降温等方式来实现防灾减灾。就冬小麦而言,可通过培育壮苗、适时节水灌溉等方式,以应对北方麦区易发生的干旱;可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水旱轮作、选育耐湿抗病品种等方式,以应对南方麦区易发生的渍害。就玉米而言,可通过适度蹲苗、培育壮苗、物理覆盖、人工降雨等方式来应对干旱,可通过起垄种植、强化排水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应对涝灾。

南都:如何为下一场危机做准备,减少农民的损失?

何可:持续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是全球变暖引致的,而全球变暖源于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因此,从根本上说,需要通过“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应对高温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

简单来说,“减缓”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与工业不同的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除了会产生碳排放,还具有碳汇功能,从而有望在管理、科技的协同下,发挥出减排和增汇的双重作用。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了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六大任务,以及稻田甲烷减排行动、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畜禽低碳减排行动、渔业减排增汇行动、农机绿色节能行动、农田碳汇提升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科技创新支撑行动、监测体系建设行动等十大行动。该文件为农业发挥出“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但需要强调的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之农业碳排放既是生存性碳排放又是生理性碳排放,故而,农业碳减排要以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为基本前提。

“适应”是指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减轻持续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自2013年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来,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未来应秉承主动、科学、系统、协同适应的原则,继续增强农业系统的气候韧性。一方面,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应重点针对国家粮食主产区、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正在建设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进一步加强包括高温干旱在内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既要强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特别是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又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农业管理有机融合,以数字化赋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