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中国已历史性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此背景下,如何巩固发展基础,应对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晓云就以上话题接受了《中国日报》的专访。
李晓云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结构性需求快速转型升级;但同时,我们面临水土资源匮乏且空间分布不均,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瓶颈,加之气候变化异常、国际环境不稳定的压力,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中国是最大的农业国,但不是最强的农业国。世界上的强国无一不是农业强国,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李晓云表示,“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更是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中国日报》:“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提出了哪些创新性的理论?
李晓云: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一方面,粮食的安全向所有食物的安全转变,由数量安全向数量、质量、营养、多样化与绿色的大食物观转变。我们不仅要强调食物系统量与质的生产供应能力,同时强调食物系统应对各类风险的系统供应稳定性、可持续性的韧性能力。
另一方面,由关注食物系统的资源基础与产出效率,向注重过程与生产方式的更加绿色、低碳、高效转变。此外,粮食安全既强调自主安全,也强调合作安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强化融入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意识。
《中国日报》:为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地应对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我们有哪些创新性实现路径?
李晓云:为更好的应对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政府首先从土地利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赋予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的内涵。
比如,土地利用从主要依靠耕地资源,向依靠国土资源转变,挖掘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潜力;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则从先开发再利用,向筛选合适作物和利用方式、边利用边开发转变;从良种良法与农业机械现代化为主要路径,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自主攻克种业核心技术,发展智能化、装备化技术、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从产学研分离向一体化融合化方向转变。
其次,政府和业界也着力推动食物来源从主要以动物、植物为主,向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路径开发转变。
再次,粮食合作安全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向强调共同安全转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建基础设施,积极进行技术援助,提高命运共同体的整体粮食生产与供应能力。
最后,粮食安全责任从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向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转变,突出粮食安全的基础与重要地位。
原文链接:
https://hb.chinadaily.com.cn/a/202305/08/WS6458ada4a31053798937338e.html
图文来源:《中国日报》
编 辑:刘 雪
审 核:杨志海 王霆帅 朱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