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信息

学工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工信息 > 正文
东湖评论:行走的思政课让实践教育在陇亩阡陌间“活”起来
发布日期:2025-08-27访问次数:

荆州市“稻虾鸭”共生模式如何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和谐稳定?曹家店村“前院有花、后院有果”的“庭院经济”怎样做到有看头更有赚头?“鱼米之乡、诗画南坪”的南坪乡蕴含的乡村发展启示是什么?今年暑期,广大师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躬身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些生动的实践,共同勾勒出新时代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场景,让思政教育在陇亩阡陌间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让红色实践教育走新走心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实践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如何让红色实践教育既保持传统内核又焕发时代活力,既创新形式又深入人心,是当前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首先,要创新形式,让红色教育“潮”起来。红色实践教育要着力实现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既保留历史厚重感,又符合当代青年(Z世代)的传播习惯,真正实现走新走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发我是小萝卜头互动电影游戏,用动漫技术还原历史,吸引青少年主动学习红岩精神。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青马学员在井冈山运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场景,让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战斗通过数字化手段重现,使历史可感可触其次,要深耕内涵,让红色教育“实”起来红色实践教育既要守护精神根脉,更要培育时代担当要让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找到行动坐标。当大学生们像鹤峰县贺英女子民兵连那样,在抗洪救灾中冲锋在前,在乡村振兴中带头致富,红色精神便真正落地生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最后,要升华价值,让红色教育“暖”起来红色教育的温度在于知行合一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在延安用数字技术记录老党员口述历史,听当事人讲当年事、叙当年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些实践让青年在服务群众中感悟初心,用心、用情讲好革命故事,使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温暖人心的力量。

二、让专业实践教育深耕生根

当前,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逐步形成一种社会即课堂、实践即教学的新型育人模式。如何让专业实践教育走深走实”,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具体可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延伸到广袤田野,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锤炼本领,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中国农业大学在怒江州建立的科技小院,让农学专业学生扎根田间地头。他们研发的梯田固埂技术不仅解决了山区耕地流失问题,更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二是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将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师生团队要扎根基层一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能力三是教育与产业相结合高校要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前沿,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专业实践教育,让产业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指南针”,逐步形成“产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培养机制。云南工商学院与华为共建ICT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

三、让青春实践教育“添彩” 更 “出彩”

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成长,更在于对时代的回应与担当。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青年学子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这需要我们在实践育人中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在基层一线锤炼真本领。要引导广大青年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经风雨、见世面,着力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懂国情民情的时代新人。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学子们扎根云南凤庆,不仅帮助当地茶农实现产业升级,更培养出30余名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农人”;二是在创新前沿展现新作为。要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将创新思维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学生实践团队在贵州山区开展“科技扶贫”实践,自主研发智能蜂箱系统,帮助当地蜂农实现产量提升百分之三十。这样的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服务社会的价值;三是在服务社会中涵养大情怀。要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华中农业大学阡陌支教队连续三年扎根建始县安乐井小学通过开设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为留守儿童送去一个个不一样的夏天。在支教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收获了责任与担当,用青春的温度温暖了乡村教育的土壤

行走的思政课,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必修课。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专业能力的锤炼,从乡村振兴的实践到家国情怀的滋养,广大青年正在陇亩阡陌间触摸时代的脉搏,在躬身实践中书写成长的答卷。当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融入大地,当青春脚步丈量山河、服务人民,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青年与伟大时代的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崇延磊(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张进(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