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信息

党建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建信息 > 正文
【地评线】东湖评论:从创新到韧性,科技如何为农业撑起气候“保护伞”
发布日期:2024-10-31访问次数: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气候风险挑战,表现为极端天气频发、气温波动加剧以及水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大等问题,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增强农业的气候韧性已经成为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农业气候韧性,指的是农业系统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风险中的能力。而农业科技创新,无疑是提升这一能力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应用,农业生产能够更加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农业发展目标。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化解农业气候风险的关键路径。理论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系统的韧性与适应能力。一方面,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如抗旱、耐涝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精细化气象预警系统的应用等,能够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还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转型。这种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还能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从而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实现平衡。通过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将逐步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向高效、低碳、智能化方向发展,显著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气候韧性虽然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研发滞后和投入不足是首要问题。农业科技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相对有限,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技术领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这不仅延缓了新技术的推出,也削弱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同时,数据和信息基础薄弱,尤其在农业生产和气象监测领域,缺乏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使得气候变化的精确预测和应对更加困难,也限制了技术创新的实际效果。其次,农村地区科技推广和普及难度较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致使许多先进技术无法有效渗透,难以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制约了科技创新在提升农业气候韧性方面的实际效果。同时,科研与农业生产的脱节问题突出。部分农业科技创新未能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农民实际需求,导致技术难以真正落地。再次,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不足也阻碍了科技创新。当前政策体系中,针对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的激励机制、资金支持和补贴相对薄弱,导致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最后,农业从业者的适应能力有限也是一大障碍。许多中小农户由于资金和技术储备匮乏,难以有效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应对气候变化。而全球气候风险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使得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难度进一步增加,需要更加多样化的技术方案与支持。

为有效提升农业的气候韧性,科技创新需精准发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研发支撑体系和推广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建立贴合地域农业特点的研发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部门紧密协作,确保技术研发精准对接地方实际需求。同时,构建高效的推广体系,加速农业技术从实验室向田间地头转化,确保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此外,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完善现有政策体系,特别是在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领域,增加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门的资金扶持渠道,如补贴、低息贷款或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对气候适应型农业科技的创新投入,从而增强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第二,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农业的气候韧性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离不开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着力培养具备气候应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政府与企业则应制定激励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端农业科技人才,为他们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对一线农民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科技认知与应用能力,确保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从而有效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第三,发挥农业企业的主体作用。作为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主要力量,农业企业应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搭建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精准化的农业管理。同时,企业还可以整合各类资源,加速先进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此外,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提升气候韧性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将科技创新贯穿农业生产全阶段。前期,通过精准的气象监测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气候风险进行预测与预警,帮助农业生产主体做好防范措施。中期,依托智能化农业装备和先进育种技术,研发具有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增强农业系统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后期,科技赋能农业保险和灾后恢复机制尤为重要,数字化管理和精准理赔机制能够为受灾农户提供及时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减轻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迅速恢复生产。

第五,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当前,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存在脱节现象,科研院所的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为此,必须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示范项目、推广站等方式,快速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转化,确保农民能够切实应用先进技术,从而提升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乡村产业兴旺科技支撑的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JZD030)阶段性成果。

作者:颜廷武   王雨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