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信息

党建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党建信息 > 正文
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企管系教工党支部举办十月主题党日暨红色导师育人活动
发布日期:2025-10-13访问次数:

10月9日下午,经济管理学院“红色导师・导规划 第4期”企管系师生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在人文楼M412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湖北南章莆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学员何志刚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其深耕中药材产业的创新创业历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进、企管系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和人力专业本科党支部及红色导师师生党员50余人参加。

跨界破局:从外贸企业家到半夏产业领军者

何志刚的创业之路充满勇气与挑战。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拥有本硕连读的工科背景,深耕外贸领域8年;2019年,何志刚敏锐捕捉到中药材行业的市场机遇,在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毅然从外贸与服装行业转行,来到潜江竹根滩镇投身半夏种植,开启二次创业征程。

“农业是系统工程,如同酒泉卫星发射般需要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其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远超想象。”何志刚以生动比喻点明农业创业的难度,在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他瞄准湖北省潜江半夏药材规划,依托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与政策支持,开启规模化种植道地药材之路。

科技赋能:打造半夏种业“芯片”,破解种植技术难题

创业过程中,何志刚先生始终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突破半夏种植的技术瓶颈,打造产业“核心芯片”。针对江汉平原高温高湿易引发根腐病的问题,他首创大棚避雨种植模式,将露天种植“种500斤收190斤”的困境,转变为3000亩连片大棚的稳定产出,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半夏种植基地。

在品种选育上,何志刚团队耗时多年筛选优良种质,成为湖北省首个开展中药材品种鉴定的单位,其种子鉴定证书模板被全省推广。团队还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从潜江野生半夏资源中选育出“荆特1号”新品。该品种耐高温、抗病性强,且一致性、稳定性突出,亩产较传统品种提升40%,2021年通过省级品种专家鉴评后,迅速成为市场抢手货,成为其科技兴农的重要成果。

机械化与生态化并行是其技术创新的另一亮点。面对农村劳动力匮乏现状,团队自主研发旋耕起垄一体机、自走式气动播种机等16项专利设备,将种植机械化率提升至75%;同时坚持生态种植理念,远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采购羊粪有机肥,运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并通过农业部“三无产品”(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素、无公害)认证,实现全过程可溯源。

模式创新:政企协同,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没有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寸步难行。”2023 年遭遇50年一遇雪灾导致损失惨重时,何志刚积极联动政府部门,在潜江市政府协助下获得救灾资金及产业链专项支持,快速完成基地重建与升级。

在产业模式上,他突破传统“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局限,引入工业化思维,将基地打造成“田间工厂”,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管控投入品、建立SOP操作手册,破解种植过程监管难题。为开拓市场,团队创新性开展“免费赠种”计划,2019年向中国半夏之乡甘肃西和县125户种植户赠送3吨种子,建立技术交流群提供全周期指导,并形成“候鸟效应”——每年11月,各地种植户主动前往潜江采购种苗,产品口碑传遍行业。

与此同时,企业积极反哺乡村:每年投入160-2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为当地60岁以上老人提供大量务工岗位,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育人启智:空杯心态引航,寄语青年扎根一线

作为湖北省返乡创业导师,何志刚先生特别关注农业人才培养。他指出,农业应用技术人才是产业刚需,呼吁大学毕业生以“空杯心态”扎根一线,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农业不是‘插根扁担就能产粮’的简单活,需要商业思维与技术能力的双重支撑。”他以自己的企业招聘为例,强调具有10年以上大田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能快速解决种植难题,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而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精神的求职者往往难以适应行业需求。

讲座尾声,何志刚以曾国藩“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的箴言与师生共勉,他表示:“人生每一次磨难都是财富,只要坚持努力,机遇终会垂青。”

活动在师生与何志刚的合影中圆满结束。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既是“红色导师”引领青年成长的有益实践,也是校企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培育知农爱农人才的重要探索,引导学生在了解农业创业实践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在感悟产业创新探索中练就兴农强农本领,为经济管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育人实效注入新活力。

文字:金嘉惠

审核:张进 施丹

编辑:徐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