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状态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走向,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青年要敢于突破“小我”舒适圈,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10周年,我校举办了一系列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从本禹学长回母校与青年学子交流分享,到学校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十周年座谈会,从校园原创经典话剧《牵挂》赴广东汕头演出,到青年志愿者们积极赴祖国各地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无不体现出狮山下南湖畔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以及一代代华农人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对奉献精神的传承。
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为学长学姐们用大爱奉献社会、用真心温暖人间的行为感到光荣和骄傲。同时,我也很荣幸在步入大学之初就有幸参加了本禹学长的交流分享会,见到了学长本人。他在会上向我们讲述了他从大学一直到现在的奋斗经历,尤其是他去山区支教的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虽然我未能与他深入交流,但通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我能感受到本禹学长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心系祖国,服务人民,他用实际行动在大山深处绘就了绚丽的青春画卷。从那时起,我就将本禹学长作为自己的榜样,下定决心向他学习,为祖国的公益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2023年的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我把握机会,踊跃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我和来自其他学院的十余名同学一起,走进武汉市晒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志愿工作。我们身着红色马甲,戴上红袖章和小红帽,领取相关的学习材料,与交警同志一起上马路进行道路交通安全规范教育。在马路口,交警同志会对违法违规的非机动车进行拦截,首先是口头教育,然后我们志愿者会给每个人发一份学习材料,最后他们通过测试,方可离开。我发现,这种以宣传教育为主的约束方式相比于单一的处罚,不仅更易于接受,还能快速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最终便能实现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值得提倡。
此外,我们还走进了辖区内的一个老小区,进行冬季取暖与禁毒方面的安全教育工作。起初我还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事,但走了几家后我才发现,该小区内的居民多为老人和小孩,且有许多老人行动不便,很难甚至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为此,我们视情况而调整策略,全方位提供帮助,将“细心、耐心、热心”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尽最大努力把安全隐患降至最低。记得任务开始之前,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样鼓励我们:“大家都是大学生,都很聪明,我相信你们有能力完成任务。”工作结束后,我才意识到,这句话不仅包含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更体现着大家对我们大学生的殷切希望,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方能不负时代重托。
志愿服务是连接青年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回溯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青年志愿服务根植于百年中国青年运动,青年学生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推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刻上了鲜明的青年特质烙印。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志愿服务是实现完整的人的社会化的大课堂,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它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特点,而是一种以服务为载体的体验式学习形式,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来塑造人,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一条课堂以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途径。
作为农业大学的一名团员青年,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明确奋斗方向,践行初心使命,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走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在挫折中得到砺炼,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书写青春华章。
红色导师点评:志愿服务文化的营造有助于激励志愿者的身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有助于引领青年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积极发挥志愿服务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而实、小而专、小而美”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成为更多青年学生的内心追求,进而转化成行动自觉,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熠熠闪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吴连桐(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2306班本科生)
红色导师:于久霞(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