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经济管理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勇担新时代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使命,始终将本科教育作为立院之本、强院之基。学院下设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5个学系,开设11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入选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立足农林经济管理国家“双一流”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经济学、工商管理两大学科门类的协同效应,构建“思政铸魂、数智融合、产教协同、全球视野”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以新文科建设创新实践,扎实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数智创造力和全球胜任力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思政铸魂,筑牢新文科育人根基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学院党委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为抓手,深入实施党建质量提升源头工程,推动党建基本功与育人主业务深度融合,建立起“思想引领-价值浸润-榜样示范”的育人矩阵。

湖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启动会暨“红色导师”工作推进会
在思想引领层面,学院充分发挥红色导师育人效能,组织师生在荆楚网发布“红色导师·思想汇报”4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平台发表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文章50余篇,形成师生共研理论、共话信仰的生动场景。农业经济管理系教工党支部、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获评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荆楚网设立“红色导师•思想汇报”专栏
在价值浸润方面,学院开发《百年大计为人民》《长征路上的金融史》等20余期原创思政微视频,《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6门课程思政案例上线新华网平台,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每年开展 “我的青春故事分享会”“知行空间·师生面对面”“毕业临别党课”等品牌育人活动60余场,获CCTV、微言教育、共青团中央等平台关注。

毕业生党员离校前“最后一堂党课”
在榜样示范领域,学院举办“对话大先生”教师节特别活动,组织开展“经生·经师·经管人”推选和评比表彰活动,选树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近五年,学院涌现出湖北省教学名师、最美社科人、全国百佳心理委员、湖北省“长江学子”等一批师生典型,充分发挥其在教书育人、敬业奉献、学习创新、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2024年“经生·经师·经管人”推选活动
数智融合,激活新文科育人动能
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深化新文科建设”战略部署,学院以专业建设、平台搭建、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新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报备数字经济、数字工商管理2个新专业,完成农林经济管理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知识图谱建设,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顺利完成数智化转型,成为兄弟高校的学习范例。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整合强化核心主干课程,大力拓宽公共课程体系,设计进阶式实践教学环节,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方法,系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5版),着重凸显新文科育人特色。
在平台搭建上,学院建成湖北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完成数字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一期建设工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创建湖北粮食安全数智治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水稻产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数字农业研究院等3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个湖北省新型智库。
在课程改革上,学院获评国家一流课程6门、湖北省一流课程14门,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矩阵;开发“农户绿色生产经营决策”“双水双绿虾稻共作”等虚拟仿真课程,将智慧农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6部、科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首批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2部教材获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出版首部校本特色劳动教育教材《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开展“虾稻共作”虚拟仿真实验体验活动

出版新时代耕读中国系列教材《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
产教协同,夯实新文科育人阵地
立足“立德明理,经世致用”院训精神,学院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让新文科人才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学院依托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团队及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大型社会实践调研平台,年均组织100余名本科生深度参与“华中三省农业农村大调研”等社会经济调查项目;“乡村振兴荆楚行”累计动员近2000名师生深入湖北孝感、建始等地开展抗灾减灾、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等社会服务,相关工作获《湖北日报》专题报道。通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有效对接。

学院师生开展华中三省农业农村大调研
学院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加大创新创业项目支持,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研究室、早进团队。2021年,学院师生在国际食品与农业企业管理协会(IFAMA)案例竞赛中斩获本科生组冠军,取得国际大赛新突破。近五年,学生年均获“挑战杯”等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奖项10余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创杯”等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余人次;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5项、省级项目近40项。

学院参赛团队获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学院参赛团队荣获2021年IFAMA竞赛本科生组冠军
创新校地政企协同机制,形成多元聚力格局。开办“新金农”校企班,与湖北种子集团、孝昌梦里花园联合社等开展校企合作育人;与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中信建投等建设校地合作基地;与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市共建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实验室,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和现代农牧业发展;与中国西部建设、腾讯腾佳、九州通医药共建就业实习基地;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就业育人供需对接项目4项。

学院师生赴武汉“红星·美凯龙”参加企业Open Day活动
全球视野,提升新文科育人格局
以培养“全球胜任力”为目标,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实践路径,形成“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国际化培养体系,让新文科人才在文明开放互鉴中成长。
在“引进来”方面,学院与林肯大学合作开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引入24门国际课程。依托“健康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年聘请普渡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教师开设3-4门全英文课程。常态化举办华中农大-帝国理工“计算社会科学”国际暑期学校,邀请国际学者授课。

我校共同发起成立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联盟并连续三年主办论坛

学院师生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参访学习
在“走出去”方面,学院与哥廷根大学、瓦赫宁根大学、西澳大学等海外名校签署联合办学协议,累计选派硕博生150余名、本科生200余名赴海外交流学习,定期选派教师赴康奈尔大学、奥本大学等高校开展教学研修。联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发起成立“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联盟”。与瓦赫宁根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发起“可持续资源管理与食物系统研究联盟”(SuReFood Alliance)。

我院师生参访快手巴西运营中心
通过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学院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得到显著提升,2022届本科生戴安卓、2025届本科生吴渺分别赴纽约联合国总部、玻利维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参与国际实习实训项目,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当代中国青年风采。

本科生戴安卓参与联合国总部实习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志愿者吴渺
从红色课堂的理想熏陶到田间地头的实践磨砺,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到国际舞台的自信发声,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发展,让“立德明理”的初心在课堂中扎根,让“经世致用”的担当在实践中绽放,为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文科人才贡献经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