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师资队伍 > 农业经济管理系 > 教授 > 正文

姓名:李谷成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出生年月:1982.05民族:汉

硕/博导:硕导、博导 职称:教授(二级)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

招生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办公电话:027-87286896电子邮件:lgcabc@mail.hzau.edu.cn办公地点:人文楼M413

个人简介

(一)教育经历

2003/09—2008/06,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博士(硕博连读)

1999/09—2003/06,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学士

(二)工作经历

2022/03,被聘为教授二级岗

2015/11- 至今,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03-2014/03,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学系,访问学者

2013/01-2015/1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01—2013/1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8/07—2010/1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讲师

(三)研究领域及专长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学和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0余项,在《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和“Food Policy”“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Applied Economics”等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杜润生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青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湖北发展研究奖一二等奖和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等科研奖励,入选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20)、青年拔尖人才,另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等人才计划,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四)社会兼职及其他职务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青年学者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战略研究,编号:18ZDA072,2019年。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基础及若干农业政策的生产率效应评估,编号:71873050,2019年。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编号:71473100,2015年。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动态演进,编号:71273103,2013年。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要素生产率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编号:70903027,2010年。

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若干专题研究,编号:NCET-11-0647,2012年。

7.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中国农业增长与效率研究,2020年。

8.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编号:ZD2017WT011,2017年。

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1. Li Gucheng*, Feng Zhongchao and You Liangzhi, “Re-examining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 Size and Efficiency: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SSCI, SCIE), 2013, 5(4): 473-488.

2. Li Gucheng*, You Liangzhi and Feng Zhongchao, “The Sourc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r Efficiency Gain”,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UK, EconLit), 2011, 9(2): 181-203.

3. Zhou Xiaoshi, Ma Wanglin, Renwick Alan, and Li Gucheng*, “Off-farm work decisions of farm couples and land transfer choices in rural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SSCI), 2020, 52(57): 6229-6247.

4. Zhou Xiaoshi, Ma Wanglin, Li Gucheng*, and Qiu Huanguang, “Farm machinery use and maize yields in China: An analysis accounting for selection bias and heterogene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SSCI), 2020, 64: 1282-1307.

5. 李谷成,《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ISBN:9787030272584)。

6. 李谷成,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与转型农业经济问题CSSCI),2019(11):135-143。

7. 李谷成、魏诗洁、高雪,《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和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9(2):56-64。

8. 李谷成、李烨阳、周晓时,《农业机械化、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孰因孰果?》,《中国农村经济》(CSSCI),2018(11):112-127。

9. 李谷成,《资本深化、人地比例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中国农村经济》(CSSCI),2015(1):14-30。

10. 李谷成,《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经济学(季刊)》(CSSCI),2014,13(2):537-558。

11. 李谷成、范丽霞、冯中朝,《资本积累、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管理世界》(CSSCI),2014(5):67-79。

12. 李谷成、范丽霞,《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CSSCI),2011(10):21-38。

13. 李谷成、冯中朝,《基于人类发展视角的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学家》(CSSCI),2009(6):19-25。

14. 李谷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经济评论》(CSSCI),2009(1):60-68。

15. 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财经研究》(CSSCI)20098115-128

16. 李谷成,《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农业生产绩效与动态演进》,《制度经济学研究》CSSCI)2009(3)20-54

17. 李谷成、冯中朝等,《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统计研究》CSSCI)2008(1):35-42。

18.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1999-2003)》,《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CSSCI)2007(8):25-34。

19.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CSSCI)2006(1)66-74

20. Zheng Hongyun, Ma Wanglin*, Li Gucheng, “Learning from neighboring farmers: Does spatial dependence affect adoption of drought-tolerant wheat varieties 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SSCI), 2021, 69(4): 519-537.

21. Zheng Hongyun, Ma Wanglin*, Wang, Fang*, Li Gucheng, Does internet use improv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banana produc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a selectivity-corrected analysis”, Food Policy(SSCI), 2021, 166: 102044.

22. Zheng, Hongyun, Ma Wanglin, Li Gucheng*, Adoption of organic soil amendments and its impact on farm performance: evidenten from wheat farmers in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SSCI), 2021, 65(2): 36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