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事务 > 本科生 > 正文
名师有约之颜廷武
发布日期:2016-05-23访问次数:

颜廷武:旖旎狮山下的温情守候

经管院蒿宜文,武阳

德容天地,情系桑梓。不断变化的是岁月匆匆,时光流逝;永远不变的是爱母校爱学生的师者情怀。本期名师有约的嘉宾颜廷武老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食用菌)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和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骨干研究人员。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主要承担《农业统计学》、《农业经济学》、《经济与商业环境》等教学任务。斯年已逝的十数载教学生涯中,他用对学术的热情燃烧生命,用对职业的坚守续写情怀。

兢兢业业是他不变的职业操守,责任担当是他崇高的人格品质。他用他的人生历程告诉同学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用他的人格坚守告诉同学们责任,担当,守时,守信是不能忘怀的人生信条。就像清流滋养生命的鱼儿,就像露珠哺育抽芽的小草,他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理论联系实际是他的科研方法,不断探索钻研是他的追求,高标准严要求是他的殷切希望。情在狮山,爱在狮山,付出,在狮山。

1、老师您怎样看待农经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存在冗余的问题?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拥有较为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迁,农经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更新,这是任何学科、专业不断走向优化和完善的必然过程。不可否认,目前农经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能会存在部分内容的交叉或重叠,比如农业经济学和农业政策学这两门课程,按照既定的课程内容体系,两者都会对土地、劳动、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点阐释,但我认为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农业经济学更注重如何对这些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而农业政策学则侧重如何从政策的制定、执行等层面促进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2、老师您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原因是什么?

就业既涉及到工作岗位的供需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牵扯到个人的就业认知、就业意愿等个体层面的问题。相对而言,个体层面的努力更为重要。个人不努力,再好的学校和专业,也难免会出现难就业、就业难的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同学应该与其他专业同学一道,抱着“开放共享,包容并举”的心态,秉承“勤读力耕,立已达人”的精神,未雨绸缪,在学期间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炼就进入社会所必须的过硬本领。据我所知,华农农经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特别是在研究生招生中,包括人大、浙大、中国农大等高校,都对毕业于华农农经专业的学生青睐有加,我校每年都有农经专业的学生进入这些高校学习深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校毕业生质量整体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3、老师您怎么看待农经学生缺乏农业技术,在研究上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弊端?农经专业的学生有哪些核心竞争力?

要说缺乏农业技术,不仅是农经专业的学生,就是当前的广大农民,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也普遍缺乏科学种田种地的技术手段。你们的意思实际上是指学生们缺乏农业实践,造成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学者指出,新时代三农研究者惟有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才能做出更接地气的科学研究。新时期日新月异的新农村为三农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丰富的素材,只要广大同学愿意走进农村、深入基层,把新农村当成实验室,一定能够发现和找到有意思、有意义的研究选题。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既有时代特征、又具学术意义的科学选题,某种程度上正是农经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

4、老师您认为学生该如何处理学习技能与学习应试技巧的关系?

学习技能与应试技巧似乎没有直接冲突。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和同学们强调课程学习最好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从专业设置角度思考和把握一门课程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更容易从整体上掌握该门课程的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也更容易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和研判。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技能的体现。至于应试技巧,作为一名大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应试经验,我想同学们的经验会比我更丰富。这里我倒是主张同学们应该改变课程学习惟过关论或高分论的功利想法,结合课程寻找一个兴趣点,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与专业密切关联的研究与探索,其收效可能远比考完试即忘干的模式大得多。

5、面对经济大环境,老师您认为经济类学生应该拥有怎样的国际视野?

当下,互联网正在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促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给每个人既带来了应对的挑战,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校历来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更是有大批师生通过访学、交换生、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进入欧美、日韩等的名牌大学学习交流,为青年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便利的通道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为包括农经专业同学在内的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和发展机遇。同学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学期间打好语言底子,夯实专业基础,积极争取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大家知道,国际舞台上从来不缺乏我校优秀校友的身姿,比如我国加入WTO农业谈判专家组组长程国强、我国加入WTO农业谈判官方组组长马有祥等人,都是我校农经专业毕业的佼佼者。

6、老师您大学的时候是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处于迷茫期的大三学生来说怎么确认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人的一生,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的一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重大的选择问题,比如升学、就业、婚姻等。受制于各种约束条件,选择并不总是容易做出的。大学生在某些时期感到迷茫未尝不是选择困难的表现。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重要关口,我们要学会捡拾“初心”来审视人生道路,当明白并坚定了“初心”,选择自然也就不难做出了。做出了选择,执行就非常重要。作为班主任,在每个学期初的收心班会上,我时常提醒我的学生们,要结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分解并落实接下来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比如,对大三下学期的同学们来说,要在就业、考公、读研、留学等选择上尽快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完成好既有学业的情况下,围绕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有针对性、具操作性的训练和培养计划并严格执行,以此推进奋斗目标的不断接近和最终实现。

7、老师上课条理清晰,知识面广泛,请问您生活中都看些什么样的书来增长自身修养与见识?

谢谢同学们对我教学工作的认可和褒奖。作为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是基本工作。在我看来,教学工作是大学教师的责任田,科研工作则是承包地。耕好责任田,搞活承包地,实现教研相长,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态度。要耕好教学这块责任田,我倾向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引入三农发展动态或解读社会经济现象出发,来展开相关知识体系的讲授与研讨,让同学们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在课下做足课程备课、知识更新等常规功课外,我会利用每个寒暑假机会,结合科研课题进展,与团队成员一起深入基层开展长时间、大范围的农村调研,及时把最新的三农资讯和课题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以此促进研讨式教学的预期效果。说到读书,很惭愧,现在系统完整地坐下来读一本书的时间很少,空余时间多半用来了读文献、看新闻、做课题。实际上,研读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大学生必不可少,建议同学们配合学院推出的经典阅读计划,来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

8、有人说教学相长,老师有没有从学生身上有某些体会和感悟?

青年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与这样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群体共聚一堂,共话学问,相信每一位师者都会乐此不疲。教与学作为教育的供需两端,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已经难以满足青年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育供给侧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亟待改革。青年学生的这种需求变化使我认识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以教育教学改革贴合同学们的现实需求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我将为此上下求索,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成长值的必修课。

9、老师在教学与研究中有什么心得体会?老师有没有什么人生经验可以传授给同学们的?

人生经验谈不上,心得体会略有一二。在当下社会,人的成长和进步,实际上是个人意志品质不断打磨和人格魅力逐渐形成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责任、担当、守时、守信非常重要,社会越进步,这些品质越可贵。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10、老师,上了你的课感觉你是一个很严谨,做事一丝不苟的人,那么想问你一下,您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有没有发生过令您难以忘怀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您做过的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作为一名承担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大学教师,严谨、认真应该是其职业要求。教师生涯中令我难以忘怀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师长对我成长路上的教诲、同事对我工作安排上的分担、学生对我教学评价的肯定等。最后悔的事不曾记得,最纠结的事倒是有一件,就是惟一一次抓了两位考试作弊的大一学生。几次警告无果后,把两位考试交换试卷的学生带离了考场。作为监考教师,看到学生考试作弊置之不理既是渎职,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但看到学生因此受到校规校纪的处分又实在于心不忍。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教育交流,这两位同学充分认识到了错误,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倍弥补,没有影响其如期毕业。

11、老师家乡在青岛,为何会选择来华农工作,是否对这里有独特情感?

这里要更正一下,我的家乡是与青岛相邻的潍坊市。与你们一样,华农是我的母校,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九年求学时光是在美丽的狮山下、旖旎的南湖畔度过的。在我心中,华农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六年后,我选择重新回到母校工作,尽管是多种因素使然,但对母校那种历经沧桑又历久弥新的认同,以及心怀感激却潜藏心底的感念才是促使我决意回归的最大动力。离开了,才懂得她的好与妙,这就是母校。在高水平大学工作的这几年经历,也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使我能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科研事业中来。惟有潜心工作,不断进取,方能回报母校的再造之恩。

个人简历

颜廷武(1978-),男,山东安丘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5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年以人才引进方式进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2009-2010年赴美国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从事访学研究。2011年调回华中农业大学,继续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食用菌)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和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骨干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等。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农业普查招标课题、农业部软科学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承担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农业统计学》等教学研究项目5项,以主要人员参编《现代农业经济学》、《农业统计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英文刊)、《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等重要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含合著),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