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成果报告 >> 成果主要内容
1. 突出学科交叉,建设经济、管理与“农业+”知识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
项目率先提出“面向新文科,与信息技术交叉,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方法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通专融合,分类设置课程模块。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基础上推进通专融合,改单纯招收经济类学生为兼收经济和管理两大类学生。分模块设置“平台”课程,尤其强化基础理论和方法训练课程模块。增加《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到64学时,新开“三中”等基础课的高阶课程,并作为推免硕士的资格条件。增设《计算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课程模块、实验实践课程模块和前沿特色课程模块,新开“耕读中国”等通识思政课程。
二是经典阅读,设置必修学分。把“两论”(《资本论》《国富论》)和《共产党宣言》等经典阅读纳入必修学分,新开专业文献导读课、论文写作课和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开设经典阅读(CR)班,探索书院制。
三是本研贯通,设置人才试验区。建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张之洞”班,第1-2年通识教育,第3-4年专业教育,2016年改革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基地班。2019年建设“达尊”班,实行本科导师制和本-硕、本-博贯通培养。
2. 做实“三个结合”,建设入脑入心入行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体系
一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推进“五育并举”。第一课堂为主渠道,“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元素贯穿“三全育人”。在一年级设置思想政治课、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等6个模块。建设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汇编课程思政微教案80余份。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设置社会实践学分。融入“狮山文谷”建设,开展“两季三节”(毕业季、迎新季,读书节、艺术节、欢乐节)等文化活动,锻造狮山美学。
二是党建与思政结合,厚植家国情怀。开展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示范支部创建,打造“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推进教工支部“双带头人”和学生支部“双引领人”培育工程,开展支部共建、党员“1+2”结对、与建始县崔家河村党支部“一对一”帮扶等。在学生实习调研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知行途记”“党员先锋”等活动。利用“三微一端”新媒体,建设“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联动学习平台,创建全国首个大学生党建“红色微博”和公众号“红色微能量”,打造“红微在线”升级版。
三是人才培养与志愿服务结合,弘扬“本禹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给毕业生徐本禹等为代表的“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精神,成立“本禹”班,至今64名学生赓续接力(1年期),连续18年赴贵州大方等地义务支教,给予经费资助、推免指标单列和保留学籍等支持,将支教团党支部建成“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3. 搭建实训平台,建设“教-学-练”三位一体的学生自主学习力培养体系
一是建平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建“设计思维工作坊”“创业工作坊”等平台,成立武汉高校首家个性“创客空间”。开展省-校-院三级教改项目、国家-省两级一流课程、省-校两级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新增科研创新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前者将最新学术成果引进教学,新开《人工智能》等课程;后者设置科研案例和创业案例等“双百”案例课程,开展“教研坊”“OPEN OFFICE”等教学研讨、师生面对面活动。
二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团队学习制。遵循学校“三田三早”(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种“池、场、园”三田)育人传统,向本科生开放所有课题和团队。第一学期通过“知行苑”和专业导学等活动,参与团队体验;第三学期通过“达尊班”等,选定导师团队,开展课题研究。
三是建立“项目+竞赛+品牌活动”自主学习力训练体系。设立“春苗”种子基金,与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配套,建成专业-学院-学校-国家四级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依托“达尊讲坛”、大学生科技论坛等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发起首届全国智慧农业创意大赛(2021年),主办专业核心技能竞赛,参加“IFAMA国际农商案例大赛”“挑战杯”等,以赛代教,以赛促学。
4. 强化创新实践,建设“一强三融”的学生实践创新力培养体系
一是强化实习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军训、劳动、体育等,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认知、教学实习、第二课堂等,综合实践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学生100%参加专业实习,第1学年到农场等开展“耕读教育”;100%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第2学年开展学院-学校-国家三级资助“三下乡”社会实践;100%参加教学实习,第4学年开展毕业实习。新开《管理决策模拟》等实验课和《农业经济学》等案例“伴侣”课,实验课学分占到总学分15%以上,保证每学期至少1门实验课,4年实验教学不间断。设置创新学分。
二是农科教融合,开展社会经济大调查。依托国内高校最大规模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7个经济岗位、2000余个农户固定观察点,建设大型社会实践平台。依托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3个省部级机构和中粮集团等15个校企实践点,建设一批农科教实习基地。“武汉大宗蔬菜农科教合作基地”获批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与岗位科学家同行”“耕读路上”等社会调查,建设华中农业大数据平台、华农-北大乡村振兴数据库。
三是虚实融合,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成湖北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实验经济学等3个实验室。应用沙盘推演、虚拟现实等技术,开设“农户绿色生产经营决策模拟”和虾稻共作“双水双绿”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承办全国经济学沙盘实验课程培训、Stata洞察数据科学研讨会等。
四是产学研融合,开创校地政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出台《现代农商精英培养方案》,成立农商精英兴趣班和菁英训练营。与深圳金新农饲料公司合办“新金农”校企班,与孝昌梦里花园合作社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与湖北种子集团、东西湖区慈惠农场等成为校企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江岸区政府、岑河镇镇政府等共建校地合作基地,与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共建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实验室。
5. 推进国际合作,建设“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全球胜任力提升体系
一是建好“国际农产品营销”班,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化。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合作办好“国际农产品营销”班,先后引进《国际食品零售》等全英文课程24门,邀请英方6名教师来校开设《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选派15名教师赴英开展师资培训,为授课教师配备英方Linking-Tutor联合教学。与新西兰林肯大学新增国际农商合作办学项目1个。
二是坚持“引进来”,方法训练营已成品牌。先后从瓦赫宁根、普渡大学等引进博士9名;以“两基”课程为重点,聘请普渡大学等师资开设全英文课程12门;持续与世界一流大学合办“方法训练营”,如北大经济学方法暑期班(2016-2017)、普渡-密歇根州立“选择实验法”工作坊(2019)、帝国理工“计算社会科学”暑期学校(2019-2021)等;获批“健康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办2018-2021年跨境电商国际论坛、“经济仿真方法”国际会议等。
三是坚持“走出去”,推动国际化办学。每年选拔本硕、本博连读生源,全额资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奥本大学等研修“两基”课程。与雷恩高等商学院、林肯大学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选派8位教师赴康奈尔大学等一流高校访学,每年选派3-5名教师参加昆士兰科技大学高等教学法、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导向型教学”等培训。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建宏观农业研究院,开展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